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了以城市更新为主导的战略阶段,从过去的追求“有没有”转而追求“好不好”。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各省市陆续开展了大量老旧小区的社区更新工作,在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居住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因其改造内容庞杂、涉及要素众多,也存在一些问题。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与居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如何破解城市更新改造中存在的问题,成为摆在众多行业企业面前亟待研究的课题。目前,国家大力推行建筑师负责制,为破解城市更新改造中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本文分析建筑师负责制在解决老旧小区改造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以北京市丰台区某社区改造更新项目为例,就建筑师负责制的具体应用展开深入探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2021年4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规划、民生优先,遵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的基本工作流程,围绕落实“七有”“五性”,保障居民居住安全,补足社区公共服务短板,提升居民生活舒适度和便利度。老旧小区实施更新改造,原则上绿化面积、停车数量不得低于现状。
老旧小区改造,早已从过去的追求“有没有”转而追求“好不好”,但社区更新改造内容庞杂,所涉及的相关要素众多,缺少将“人”的直观感受植入到改造设计的技术方法,缺少应对“居民在宅”生活情况下共性与个性的复杂健康需求易于操作精细化的实施方法;“重新贴皮、生搬硬套”现象严重,扰动和破坏社区本原居住环境,出现“千区一面”的现象,对居民日常生活影响较大。同时,传统改造方式存在流程分段脱节、品质无法满足居民需求、施工扰民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国家正推行建筑师负责制,即以设计师为主体去牵头整个项目的工作模式,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保障。通过实践经验总结,笔者认为,建筑师负责制的核心在于需要实现“三重转变”,并形成工作特色。
建筑师负责制模式下,建筑师的身份要切实发生转变:一是作为技术和成本控制的主导;二是作为街道和社区的技术代表;三是作为居民需求与建设成果之间的专业桥梁。
建筑师负责制模式下,建筑师的工作内容也要发生转变,包括全过程协同设计管理、项目立项、材料优选、技术论证、工艺工法优选、居民沟通、成本控制、全专业设计、施工技术监管等。
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所实施的建筑师负责制的负责对象,已由楼本体转变为居住其中的居民,由对“物”负责的遵循制式化验收标准方式,转变为对人负责,通过居民的反馈,评价改造项目的实施成效。项目立项初期,要听取居见建议,方案完成要公示设计、吸纳修改意见,施工过程中随时听取居民要求进行微调,做到“一户一案”,引导居民与环境的互动。
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笔者所在项目团队通过人因工程学的数字需求提取等方式,梳理居民诉求,并通过成体系的需求评估、分析和筛选方法,合理地提炼并转译居民的切实需求。形成改造需求的前馈数据,建立可供居住者参与的改造需求前馈方法;开发了对功能性能、环境品质、人文感知和居民行为轨迹数字分析与调研数据进行耦合分析的软件工具;建立了建成环境人性化、多要素需求满意度评估技术体系;研发了《既有社区公共空间环境评估平台V1.0》。
建筑师团队建立“逐级递进,累加分值”的“多目标多系统”既有社区综合改造评价体系,并以此为基础编制了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老旧小区综合改造评价标准》,用于成果的推广和指导应用实际项目。
建筑师团队形成了全过程高精益度设计建造一体化技术体系。原先,建筑师在设计阶段处于主导地位、在施工阶段处于辅助地位,在项目实践中,建筑师转变为全过程都处于主导地位,从原来的“等施工单位有问题问、设计院再作答”,转变为定时检查、定期把关,主动推进、主动负责,真正做到了建筑师条例中“对本人主持设计的项目进行施工指导和监督”的要求。
建筑师团队开发了“城市旧区改造多主体协同管理平台”“既有社区改造–监测模型系统”“基于BIM技术信息化施工管理平台V1.0”等软件;建立了与不同改造内容梯级对应的技术模块;主编了《既有社区改造技术导则》《既有住区公用设施开放性改造功能提升解决方案》《既有住区公用设施通用性改造功能提升解决方案》,解决了因社区改造内容庞杂、琐碎、散点带来的现场精细化监管检测难度大、关系健康的改造细节措施监管不到位等难题。
建筑师团队首次建立了一套改造全流程实施方法应用型模板,提出了“1+3+N”(1个片区、三项内容:设计建造、社区产业、服务统筹)的改造项目实施方法;建立了建议书编制、改造规划设计、分类对标表、项目设计服务书等分类分项实施技术细则,并形成了企业技术产品手册;建立了详细改造实施路线图、工作流程和工作细目清单,解决了无实用有效流程可依的难题。
构建多目标、多要素耦合的更新改造整合设计方法。老旧楼体改造不再是以往简单的贴面和刷皮,而是以提升建筑品质为目标的精细化设计,实现“小活也要精细干”“花小钱同样可以高品质”,处处有设计的社区改造场景。从项目立项到设计、选材、施工、验收全过程,依托精益化协同管理平台,进行全过程的协同设计管理,并用所研发的既有社区改造测算模型,实现最优化成本的性能和环境品质提升。建筑师按预定的成本预算统筹确定改造内容、性能标准、建筑选材、设施选择和与居民的沟通等大量细致的过程实施工作。
采用低扰动围护结构低能耗性能诊断及检测技术,突破了非采暖季现场检测传热系数时间的限制,实现了一年四季均可测试。砌体及混凝土结构无声静力破碎拆除施工技术,降低了施工安全风险,提高了测量精度和安全系数,缩短了结构建模和拆除工期,整体拆除过程安全可靠。既有社区结构低扰动加固施工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对楼内居民生活的影响。研发了数字化探测免开挖原位增强修复技术,解决了综合管廊施工时,机械化程度低、操作难度大、施工进度缓慢、效率不高、人力投入成本高等问题。开发了管道漏点定位和采暖系统温度偏差数字技术解决方案,解决了采用压力、声波、光纤传感器等监测手段不能准确和及时地对管道系统堵塞点、漏点进行定位的难点问题,解决了上下水管线漏点快速诊断和采暖系统末端环境温度差的问题。
在落实社区责任规划师规划引领与实施监督责任的基础上,推进建筑师负责制,责任规划师主要为建筑师提供上位规划与片区总体协调的要求,包括片区内配套情况等,建筑师主要在加强旧区改造中体现“绣花功夫”的一体化、精细化、人文化专业设计水平;倡导专家下社区,“小设施、大师干”的全程“陪伴式”服务,形成“花小钱办大事,处处有设计”的社区改造场景。
改造细节优化比选与快速成本测算工具,解决改造细节优化比选难于量化的问题。三维实景影像图形生成、数据叠加和分析技术解决了现场人工勘察耗时、费力、扰民、工作量大的难题。
北京市丰台区韩庄子社区项目是中国建筑集团在京央企老旧小区改造试点项目,地处北京市丰台区科兴路与韩庄路交汇处西北角,住户出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小区建于20世纪80、90年代,总建筑面积约39577.6平方米,改造单体共有10栋,多为6层住宅楼,另有两栋公寓楼和一栋办公楼,共807户,居民2116人。此次改造包括楼本体及室外公共区域综合整治,将绿色和人性化设计价值观融入项目之中,探索从策划、设计、选材、施工建造全过程建筑师负责机制;从原来对物的改造转变为以居民需求为中心的改造,形成了以“有颜值、有温度、有内涵”为目标,以“好房子、好社区、好生活”为宗旨的社区改造。技术措施包括12项技术、64项措施、107个配套要素。
楼本体外部无保温节能措施,立面老化,外窗护栏密布,附墙线杂乱,设施陈旧。楼本体内部公共空间线缆杂乱,台阶扶手破损,杂物堆积,造成安全疏散隐患。小区公共室外架空线较多,室外杂物堆积,自行车停放无序,环境品质较差。小区室外公共区域缺乏适老化设施和活动场地,缺乏无障碍设施,单元入口不符合无障碍入口要求,老年人上下楼不方便。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筑师团队明确了措施与工艺工法选择原则、设施与表现手法选择原则,现状摸排,系统设计。
在人行系统方面,打造全区域步行优先健康步道系统:设置全程无障碍健康游览步道;考虑轮椅使用者的通行需求;设计可达性步道,可以连接各个活动区域;设计安全性步道,铺设防滑地面铺装。在车行系统方面,改变现有道路混乱的现状,实现小区内车行有序,停车入位。
增加机动车车位、集中布置,改造后机动车停车位总数为204辆。其中,利用小区北部拆违腾退空间打造绿色便捷的双层停车库,二层利用抬升装置屋顶平台停车,新建车库面积约675平方米。打造集停车充电、遮阳健身、纳凉休憩为一体的廊架,保留了场地现有的棚架,在其基础上进行更新改造,可供非机动车充电停车,社区居民遮阳、休憩、健身等。
设计考虑到包括老年人、行动不便者和儿童在内的各种人群需求,采用无坡化设计,打造人性化的通行流线,让每个人都能轻松进入和享受这个空间。结合高差设置休憩台阶、棋牌座椅供居民休憩交往,设置共享图书角提供各种书籍和杂志供居民借阅和交流,形成邻里共享的社区客厅,实现空间的共享和互动,让居民之间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
韩庄子社区老年人占比42%,为此,在改造过程中进行了整体的适老无障碍专项设计。社区整体进行了全龄友好无障碍出行规划,设置了健身康体漫步环线,为老人打造了适老打车设施智慧化上下车落客点,设置遮掩棚、等候座椅方便腿脚不便人群进行等候,结合遮阳棚立面设置的智慧互动屏可提供预约打车、七小门店信息、周边地图、医院预约信息等服务,大大提升了老人出行的便捷性;在社区入口,设置了社区服务机器人,为老人提供引导服务;为楼栋加装扶手等适老无障碍设施,同时赋予楼道空间平面立面高对比的色彩,增强老人的可识别性和归属感;为老年人、残疾人设置了低位无障碍按钮适老标识系统等各类细化设计。
对于社区内有儿童的家庭,项目改造中设置了游憩活动花园,设置了儿童友好跑道等,体现了“一个都不能少”的全龄友好无障碍设计理念,形成“有颜值、有温度、有内涵”的改造后生活场景。
建筑师负责制要求设计价值观从原来的对物理空间的改造转变为以居民需求为中心的改造,以目标为导向,将过程中涉及的知识板块进行完善;引导市场观念,实现资金、功能、品质、关爱、文化等全面融合。此外,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内容细碎,要整合部门资源,加强协同。只有建立多部门、多主体的统筹协同机制,才能将复杂多样的功能提升、人文环境品质提升,与社区生活全要素一体化整合,才能避免割裂。(本文作者薛峰、凌苏扬、陈琦瑛、陈飞龙来自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